有的觉得烦,想躲、想逃;有的顶嘴反抗,不再尊重父母;也有的消极对待——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,根本不当一回事。
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,孩子先是心理疲惫,进而厌倦,接着满不在乎。因唠叨过多、过久而不耐烦甚至反抗的现象,被称为心理上的“超限效应”。此时,“唠叨”的正面效果已消失殆尽,负面结果却呈几何倍数增长。
唠叨的父母是“口唇欲”没得到满足的人
明明唠叨没用,父母也意识到“孩子说多少遍也不听”,为什么一直唠叨,根本停不下来呢?
回答这个问题,还要追溯到爱唠叨父母的童年。
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:
口腔期、肛门期、性器期、潜伏期、生殖期
弗洛伊德认为,儿童在顺利经过每个阶段中获得的经验,最终决定其成年人格特征。如果,在某一阶段无法获得满足,就会固着在这个阶段,心理得不到发展,无法发展成一个健全的人格。
0到1岁,是口唇欲发展阶段,这个年龄的婴儿主要活动是嘴的吸吮和吞咽。
根据弗洛伊德观点,被固结在口唇阶段的成年人,可能表现出大量与口唇相关的活动,如暴饮暴食或进食障碍、烟草或酒精依赖症、用语言对他人施虐,唠叨、说脏话等等。
明白了吗?
你眼中妈妈的非常惹人烦、停不下来的唠叨,可能起源于小时,想像一下这个场景:
婴儿时的妈妈,总喜欢把手放进嘴吮吸,而且吃得津津有味。你的姥姥或者姥爷可能觉得不干净,不让妈妈吃手,甚至可能往手上抹辣椒水、药水等,让你妈妈吃点儿苦头。
这样的结果是,你妈妈不再吃手了,但是,留下了心理隐患,延伸出长大唠叨个没完的毛病,显然,这与小时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。
如果,你是一个爱唠叨父母的孩子,希望,你更理解父母的唠叨——一方面源于担心、期待和希望,另一方面,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,妈妈是因为一岁左右心理没发育好,而落下了的“唠叨”病根。
说这些,不是让你去抱怨父母或其上一代,而是让你我不要做那样的父母,让下一代很好地成长,不要留下什么心理创伤。
如果,你是一个爱唠叨的父母,想改掉唠叨的问题,可以通过觉察自己,重建人格,走出童年的心理固着,获得自在的人生。
——— · END · ——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